在我國東部地區(qū)中新生代的許多斷陷湖盆內,普遍發(fā)育近岸水下扇。目前在黃驊坳陷、河南泌陽坳陷、濟陽坳陷、饒陽凹陷中的河間西洼槽、蘇北東臺坳陷、河南周口坳陷、云南騰沖山寨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酒西盆地、下遼坳陷、烏爾遜凹陷、馬尼特凹陷、東槽濮坳陷、陜西凹陷等都已發(fā)現(xiàn)有這種沉積體。這種沉積體一般隨大斷裂展布,且多分布在湖盆陡坡的一側,主要是沉積物密度流(或濁流)的產(chǎn)物。其巖性以粗碎屑沉積為主,并夾在湖相暗色泥巖中,構成砂礫巖、含礫砂巖、砂巖、粉砂巖和泥巖的頻繁韻律沉積,并在地震剖面、粒度概率累積曲線、C-M圖以及測井曲線上呈現(xiàn)出獨特之處。由于近岸水下扇是很好的巖性儲集體,且在此類儲集體中已發(fā)現(xiàn)豐富的油氣資源,因此對近岸水下扇的研究對于指導油氣勘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本文就近岸水下扇的命名、特征及其儲集性等問題進行總結分析。
<br>1 近岸水下扇的命名問題
<br> 近岸水下扇的命名存在著爭議,就目前國內外文獻中,有水下沖積扇、水下扇、扇三角洲、近岸扇、近岸水下沖積扇、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水下扇、近源水下扇(復合)體等等提法。孫永傳等〔1〕把發(fā)育于湖盆陡岸帶“由近源的山間洪水攜帶大量陸源碎屑直接進入湖盆所形成的水下扇形體”定義為“水下沖積扇”,強調“當含有大量負載的洪水進入湖盆時,除具有密度流的特性外,仍然表現(xiàn)出一定的沖積性質”。在此之后,由董榮鑫等〔2〕所提出的“近岸水下沖積扇”與孫永傳的 “水下沖積扇”當屬同一沉積體。而吳崇筠〔3〕所認為的水下沖積扇則是指:“山地河流出山口后就直接進入湖盆濱淺水區(qū)堆積,形成全部沒于水下的扇形砂礫巖體。巖性、形態(tài)和分帶都像山麓沖積扇,以辮狀河道沉積為主,但是由于沒于水下,周圍泥巖為灰綠、淺灰色,含淺水生物化石,說明是濱淺湖環(huán)境,無或很少有岸上暴露標志(扇根的頂端可能有),故命名為水下沖積扇,其含義與過去的不同”。曾洪流等〔4〕對近岸水下扇作了如下定義,即“近岸水下扇是指發(fā)育在凹陷陡坡帶斷層根部、與暗色泥巖互層的扇形粗碎屑巖體,相當于孫永傳等的水下沖積扇”。端木合順等〔5〕對“重力流水下扇”的命名近似于前述近岸水下扇,其特點仍是“粗碎屑巖層與湖相泥巖互層”,且“發(fā)育在箕狀凹陷的陡岸帶”,只是更強調其流體性質屬重力流而已。徐懷大等〔6〕則認為:“其中爭議最大的是扇三角洲、水下沖積扇、水下扇、近岸扇。而水下沖積扇的命名是不當?shù)。沖積本身是陸地上的產(chǎn)物,冠以‘水下’二字是相互矛盾的,近年來用者漸少,并改為水下扇,以強調其全然產(chǎn)于水下”。而據(jù)張金亮等〔7〕的研究,認為:“近岸水下扇是指發(fā)育在斷陷湖盆中斷層的下降盤,呈楔形體插入深水湖相沉積中,且是分布于陡坡帶的重要含油氣儲層的扇形體。這一儲層類型以高密度濁流和低密度濁流沉積為主,在搬運機制和沉積作用上有別于分布在湖盆淺水區(qū)的水下沖積扇或扇三角洲”。由此可見,近岸水下扇屬深湖沉積體系,而水下沖積扇則屬濱淺湖沉積體系。前者與周書欣〔8〕對“近岸水下扇”的認識基本一致,即“近岸水下扇是一種常發(fā)育在斷陷盆地中斷層陡岸一側,陸地沖積扇下切進入深水湖內,堆積在靠近斷層下盤的水下扇體”。而后者則與吳崇筠(1996)關于“水下沖積扇”的觀點相同。過去,在對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的研究中,由于二者都是在盆緣邊界斷層之下,由陸源碎屑很快進入水體而形成的,其地震相特征也往往較接近,規(guī)模亦相仿,故區(qū)分起來十分困難。據(jù)此有人主張對二者不加區(qū)分,統(tǒng)稱為扇三角洲,F(xiàn)在看來,二者是應當區(qū)分開的。首先,二者的流動體制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以牽引流為主;后者則以重力流為主,所形成的砂體特征有顯著不同。其次,二者在鉆孔中,前者具沖積扇和三角洲的相標志;后者則是濁積扇的相標志,即扇三角洲有三角洲平原相的水上沉積部分和水下三角洲前緣帶的多種特征砂體,而近岸水下扇基本上無水上沉積部分,扇體末端部分有(似)鮑馬序列。
<br> 總結前述幾種命名系統(tǒng)可得出如下幾點認識:首先,由于扇三角洲與近岸水下扇在流動體制上有著本質的差異,所以二者當屬不同類型的沉積體。其次,除扇三角洲以外的其它關于近岸水下扇的命名,暫且分為以下兩類,即水下扇(包括:水下沖積扇、水下扇)和近岸水下扇(包括:近岸扇、近岸水下沖積扇、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水下扇)。由于前者屬濱淺湖沉積體系,而后者則歸入深湖沉積體系,所以為避免混淆,提出用近岸水下扇以示區(qū)別。
<br>
<br>2 近岸水下扇的分類
<br> 隨著對近岸水下扇研究的深入,眾多學者的分類方案因劃分依據(jù)的不同而彼此有所差別(表1)。
<br>
<br>表1 近岸水下扇分類與對比
<br>Table 1 Classification schemes of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
<br>
<br>
<br>分類方案
<br>對比項目 楊申鑣等〔9〕 瞿 杰〔10,11〕 王世風等〔12〕 曾洪流等〔4〕
<br>分類依據(jù) 按湖盆陡坡古地形分類 按近岸水下扇在地震剖面上的外形結構及反射特征分類主要以近岸水下扇的剖面形態(tài)并結合地形特征分類 據(jù)地震反射結構分類據(jù)近岸水下扇的分布特征與其地震相內部反射結構和沉積水道沖蝕基巖面形成的古地形之間的密切關系
<br>劃分類型 斷崖型 陡崖串珠狀反射類型 陡崖楔狀型 串珠狀水下扇 深谷型近岸水下扇
<br>陡崖楔狀反射類型 楔形水下扇
<br>湖崖型 平行陡崖空白反射類型 平行陡崖型 寬谷型近岸水下扇
<br>
<br>深水平原型近岸水下扇
<br>
<br>階地型 陡崖丘狀反射類型 陡崖丘狀型
<br>
<br>3 近岸水下扇的沉積相帶劃分及其特征
<br>3.1 近岸水下扇的沉積特征
<br> 近岸水下扇是一種位于水下陡坡快速堆積的扇形沉積體,由于它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而各地所形成的近岸水下扇在巖性、結構、沉積構造和沉積序列等方面有所差異,但總的沉積特征是大體相似的(表2)。
<br>表2 近岸水下扇的沉積特征
<br>Table 2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
<br>
<br>
<br>形態(tài)及
<br>分布 近岸水下扇是分布在湖盆底部的扇形砂礫巖體,常呈裙邊狀分布于毗鄰山區(qū)的箕狀凹陷同生斷層陡坡一側。就單個扇體而言,其平面形態(tài)一般呈扇狀;而在縱剖面中則呈楔形或透鏡狀伸入到湖盆內,扇體隨水道擺動而側向遷移,形成多個扇體相疊合成裙邊形
<br>巖性
<br>
<br>特征 以分選差的礫巖、礫狀砂巖、含礫砂巖及砂巖為主,部分夾泥巖層
<br>扇根 部分有時暴露出水面,一部分在水下,是搬運沉積物的主河道,以混合礫巖為主,層理不清
<br>扇中 是水下網(wǎng)狀河道發(fā)育區(qū),巖性相對變細,河道沉積主要是含礫砂巖、塊狀砂巖,網(wǎng)狀河道間為以漫岸相的砂巖、粉砂巖為特征的細粒沉積
<br>扇端 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及泥巖互層
<br>巖性
<br>序列 縱向巖性序列有正韻律型、反韻律型、完整韻律型及塊狀序列四種
<br>沉積
<br>
<br>序列 扇根 自下而上為混雜的塊狀礫巖和遞變層狀礫巖或礫狀砂巖
<br>扇中 水下網(wǎng)狀河道的沉積序列,從下而上由遞變層理礫狀砂巖和水平紋理砂巖或塊狀砂巖組成
<br>扇端 主要為具似鮑馬序列的“古典”濁積巖
<br>碎屑巖
<br>成熟度 近岸水下扇成因的砂礫巖主要屬成熟度低的、具混雜結構的巖屑砂巖或礫狀砂巖。其砂礫巖成分復雜,大小不均,磨圓較差,雜亂分布,反映了近岸水下扇成因的砂礫巖具近物源,短距離搬運,快速沉積的特點
<br>粒度
<br>
<br>分布 粒度分布反映了洪水濁流的特點,具有密度流為主兼有牽引流的組合形成
<br>C-M
<br>圖 扇中沉積的C-M圖為急流型的牽引流沉積圖式;而在扇中前緣和扇端部分則顯示了淺水濁流沉積的C-M圖式
<br>概率
<br>曲線 扇中沉積的概率曲線以懸浮總體為主,但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跳躍和滾動總體;扇端沉積的概率曲線表現(xiàn)出濁流型的較細粒懸浮沉積圖式
<br>自然
<br>電位
<br>測井
<br>曲線 扇根 參差不齊的,幅度不明顯或低至中低幅度的陀形、齒形或筒狀曲線
<br>扇中 幅度較大的陀形、鐘形、齒狀、指狀、塊狀或箱形,以及各形態(tài)曲線的組合形式,其底部曲線常呈突變或急突接觸
<br>扇端 以正向為主的稀疏的低鋸齒形或寬緩指狀,偶見反旋回曲線
<br>地震
<br>
<br>反射
<br>
<br>特征 反射
<br>形態(tài)在地震剖面上,近岸水下扇的反射形態(tài)有楔形和丘形,在平行沉積傾向的地震反射剖面上響應于楔形雜亂反射,向湖盆中央方向,反射結構逐漸變好并過渡為正常湖相席狀反射;在平行沉積走向的地震剖面上,近岸水下扇響應于頂凸底平的丘形雜亂反射,丘體兩側被正常湖相席狀反射上超。還有一些由于測線與扇體的展布方向斜交而造成的過渡形態(tài)
<br>反射
<br>波
<br>特征 近岸水下扇的總體地震地層特征為連續(xù)性差、變振幅或雜亂反射丘狀相。據(jù)地震反射特征,可在楔形剖面上進一步劃分出扇根、扇中和扇端
<br>扇根 反射層理不清,無明顯的波阻抗界面,以弱反射、無反射或雜亂反射為特征
<br>扇中 反射具有明顯的波阻抗界面,以中至強的變振幅亞平行反射為特征
<br>扇端 以中至高頻、中至低振幅的連續(xù)反射為特征
<br>
<br>3.2 近岸水下扇的沉積相帶劃分及特征
<br> 國內關于近岸水下扇的報道,近年日益增多。近岸水下扇的沉積相帶劃分也因劃分依據(jù)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它們的劃分依據(jù)有相帶類型以及各沉積亞相或微相的巖性、沉積序列、沉積環(huán)境或分布、自然電位測井曲線、粒度分布、地震反射特征和古構造、古地貌背景特征(表3)。
<br>
<br>表3幾個典型近岸水下扇的沉積相帶劃分及其特征
<br>
<br>
<br>
<br>
<br>4 近岸水下扇的沉積模式以及形成條件
<br>4.1 沉積模式
<br> 近岸水下扇在斷陷盆地中是較有特征性和常見的一種沉積類型。當山洪暴發(fā)時,近源山間洪水攜帶大量的風化剝蝕和垮塌的陸源碎屑物質沿斷溝直接進入湖盆,由于湖盆邊緣的坡度較陡和洪水流動的慣性作用,使洪水水流具有很強的水動力,能沖刷侵蝕湖底形成水下河道,同時迅速卸載,可形成雜亂分布的、反映水下泥石流(碎屑流)或泥石流特點的扇根(內扇)砂礫巖。隨著水流繼續(xù)向前流動,湖盆坡度變緩,洪水水流開始分散,但仍能沖蝕扇中(中扇)區(qū)下伏沉積物形成分叉的網(wǎng)狀河道(水下辮狀水道),快速堆積了反映顆粒流(液化流)特征的塊狀和遞變層理的扇中(中扇)砂礫巖。隨著搬運距離的繼續(xù)增加,洪水水流的能量逐漸損失,由于沉積物在扇根(內扇)主水道和扇中(中扇)網(wǎng)狀河道(水下辮狀水道)中的大量卸載已不具備沖蝕湖底形成水道的水流強度,因此當含有大量懸浮物質的強攪動洪水水流到達扇中(中扇)前緣和扇端(外扇)時,便形成了反映低密度濁流沉積的具似鮑馬序列的濁積巖。此時基本上已無水下河道形成,地形趨于平緩,并向湖盆方向逐漸過渡為湖相暗色泥巖沉積。
<br>4.2 形成條件
<br> 近岸水下扇是洪水濁流快速堆積的扇形砂礫巖體,其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控制。在整個中國東部的中新生代時期發(fā)育著許多大小不等的陸相湖盆,由于受強烈的多期斷塊運動,形成分割性強、凹隆相間、各凹陷都有自己沉積中心的構造格架及山高湖深的古地貌,凹陷沿同生大斷裂下降最深,背離斷裂翹起形成一翼陡,一翼緩的十分典型的不對稱的箕狀凹陷。由于陡翼較陡的地形坡度,加上主物源方向的凸起本身也起伏不平,河流或洪水攜帶的大量風化剝蝕及垮塌碎屑物質,一出溝口就直接進入湖盆,由于坡降和流速的減緩,溝口附近就會呈近扇形堆積下來,直接與湖相暗色泥巖接觸,既具有牽引流的性質,又具有水重力流沉積特征,是我國陸相斷陷湖盆特有的沉積類型。
<br> 因此,近岸水下扇的形成與發(fā)育應具備以下幾個因素:
<br> (1)由于近岸水下扇通常沿著箕狀凹陷的邊界同生斷層或斷裂帶的陡坡一側發(fā)育,且陡的地形坡度有利于沉積物的重力流產(chǎn)生,形成較厚的濁流沉積,因而湖盆邊緣具有較陡的、且變化突然的坡度是形成近岸水下扇的必要的地形條件。
<br> (2)由于湖盆邊緣發(fā)育的大斷裂不僅控制了箕狀凹陷的形成,也是近岸水下扇的形成和發(fā)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就地質構造條件而言,長期穩(wěn)定下沉且區(qū)域構造背景活躍的箕狀斷陷湖盆的陡岸地帶和具有同生斷層或斷裂帶發(fā)育的古隆起或古島附近是近岸水下扇發(fā)育的最有利地區(qū)。
<br> (3)高山深湖古地貌是近岸水下扇形成的有利地形背景。
<br> (4)近物源,間隙性洪水作用強,湖盆波浪作用弱,是形成近岸水下扇的有利環(huán)境因素。
<br> (5)扇體因水道擺動而側向遷移,或湖盆陡翼凸起上山頭多、有湖灣鼻梁相間,沖溝的發(fā)育都有利于近岸水下扇的連接、復合、疊置,從而形成規(guī)模較大的、呈裙邊狀沿湖盆陡翼分布的扇群。
<br> (6)近岸水下扇的巖性及物性受物源區(qū)母巖巖性的控制,差異很大。當母巖是前震旦系花崗片麻巖時,扇體的物性一般較好,而當母巖是古生界或中上元古界的灰?guī)r、白云巖時,扇體的物性就可能較差。
<br> (7)斷陷湖盆的擴張期,水域擴大,是沉積歷史中的全盛時期。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季節(jié)性洪水更加發(fā)育,因此是近岸水下扇儲集體發(fā)育的最佳時期。據(jù)研究表明,中國東部第三紀斷陷盆地內,近岸水下扇在盆地擴張期有較多的分布。
<br> (8)湖盆水進期更易于近岸水下扇的發(fā)育。
<br> (9)近岸水下扇的形態(tài)與規(guī)模受地形和水量的控制。山區(qū)溝谷流域的坡度大,水流迅速,形成較大規(guī)模的近岸水下扇;如果坡降減小,流速減緩,則形成較小的近岸水下扇。
<br>
<br>5 近岸水下扇的儲集性研究
<br> 近岸水下扇不但自身具備良好的儲層和儲集物性,而且鄰區(qū)油原,又有適宜的構造配置,那么就非常利于油氣聚集。
<br>5.1 影響儲集性的因素
<br> 構造因素近岸水下扇往往發(fā)育在構造背景活躍的斷陷盆地中,這些斷陷湖盆一般生油條件較好,只要扇體具備了儲油性能,便可形成儲油層多、厚度大的含油巖系。同時,如果在扇體沉積過程中邊界同生斷層持續(xù)活動的話,就可使源區(qū)不斷上升,湖盆不斷下沉并接受沉積,為近岸水下扇這一儲集體的進一步發(fā)育和保存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br> 沉積學因素 近岸水下扇砂體不同沉積亞相儲集性的不同,是由于不同亞相砂體的巖性、結構、泥質含量等不同所造成的,這即為影響其儲集性的沉積學因素(表4)。
<br>
<br>表4 近岸水下扇各沉積亞相的儲集性特征
<br>Table 4 The reservoir potential of the sedimentary subfacies in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
<br>
<br>
<br>儲集性
<br>沉積亞相 儲 集 性 特 征
<br>扇 根 扇根主水道雖發(fā)育較厚層的砂礫巖,但其粒度粗、結構混雜、泥質含量高,又鄰近盆地邊界斷層,且無良好的蓋層,所以不利于油氣儲集
<br>
<br>扇 中 扇中辮狀水道及扇中前緣沉積區(qū)發(fā)育較厚塊狀層理、遞變層理和平行層理砂巖,并且分選較好,泥質含量較低,且有良好的儲集物性,易富集油氣
<br>
<br>扇 端 扇端沉積物雖然距離油源近,但其砂層薄、粒度細、基質含量高、且砂層多為泥質和碳酸鹽礦物所膠結而變得致密堅硬,儲層物性差,難以構成富集油氣的儲層
<br>
<br>
<br> 大氣水埋藏成巖作用近岸水下扇儲層經(jīng)歷了復雜的成巖歷史,其近源相主要受大氣水埋藏成巖作用的影響,遠源(扇端席狀砂)相受大氣水的影響小,而主要受正常的埋藏成巖作用的影響。近岸水下扇在形成時期,在陡岸由于山高湖深的古地貌,物源一側長期暴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淋濾,加上大氣水和地表水的作用,可產(chǎn)生巨量的CO2、腐植酸和部分草酸,使得砂巖中的不穩(wěn)定組分(長石、云母)發(fā)生蝕變、淋濾和溶解,并使泥質雜基被滲流帶走,減弱了碳酸鹽的膠結作用,為次生孔隙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此,近岸水下扇儲層中的次生溶孔主要是由大氣水下滲、淋濾形成的。
<br> 物源母巖的巖性 當母巖是花崗片麻巖時,扇體物性一般較好,而當母巖是碳酸巖時,扇體的物性就可能較差。
<br> 除上述幾種主要因素以外,還有許多次要因素均可影響其圈閉形成,因此近岸水下扇中的油藏屬地層型復合油藏。
<br>5.2 儲集空間的類型、儲集性及油藏類型和特點
<br> 由于近岸水下扇的不同亞相、微相沉積物的非均質性,且扇體不同部位的圈閉條件的不同,可形成不同類型的油藏(表5)。
<br>表5 近岸水下扇各沉積相帶的儲集性及油藏特點
<br>Table 5 The reservoir potential and oil pools in distinct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
<br>of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
<br>
<br>
<br>沉積
<br>亞相 儲 集 空 間 類 型 儲 集 性 油 藏 類 型 油 藏 特 點
<br>扇根 扇根主水道以粒間孔隙、粒間溶孔為主 儲集物性欠佳 如果扇體頂部或內部有好的蓋層,可以形成地層超覆油藏,但往往因埋藏淺,油質可能較稠 油層厚,埋藏淺,油稠、水淡
<br>扇中 扇中前緣以粒間孔隙為主 儲集物性最佳 只要有斷裂,就可以形成滾動背斜油氣藏、反向斷層遮擋油氣藏、正向斷層遮擋油氣藏及不整合油藏等 原油性質好,油井產(chǎn)量較高
<br>扇中辮狀水道以粒間孔為主,其次是骨架顆粒溶蝕孔和微孔,其孔隙結構略差于扇中前緣 儲集物性略
<br>差于扇中前緣
<br>扇中泥石流主要發(fā)育微孔、微縫 儲集物性較差
<br>扇端 扇端席狀砂以骨架顆粒溶蝕孔隙為主,粒間孔不發(fā)育,孔隙連通性差 儲集物性不佳 可以形成超覆尖滅地層油氣藏、透鏡體巖性油氣藏 油層較薄,橫向變化大,油質輕,油層壓力高、物性差,產(chǎn)能可能較低
<br>
<br> 由上表可知,扇中辮狀水道及扇中前緣砂體結構成熟度較高,孔滲性能較好,是近岸水下扇油氣聚集的最佳部位。
<br>作者單位:張 萌,田景春 (成都理工學院 沉積地質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