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問題始終是中國經(jīng)濟運行的一個重要問題,自改革以來價格爭論時時困擾著我們。近幾年,成品油價格大幅波動,不僅影響企業(yè)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而且影響普通百姓的日常出行。為什么成品油價格變化有如此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了解全球石油價格變化規(guī)律。按照經(jīng)濟學規(guī)律,商品價格受其稀缺程度影響,最主要取決于其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石油作為資源型產(chǎn)品,也不例外。全球石油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從而造成供給不穩(wěn)定。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例如中東地區(qū)。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石油資源匱乏,例如日本,中國曾一度被冠以“貧油論”的帽子。另一方面,各國需要發(fā)展經(jīng)濟和社會,離不開石油等資源產(chǎn)品,因而石油利益體相互博弈,甚至采用戰(zhàn)爭手段來爭奪石油資源。為保障石油產(chǎn)出國家和地區(qū)的利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相應成立。美國、歐盟、日本等經(jīng)濟大國對石油資源依賴程度日益加深,因而局部沖突和戰(zhàn)爭也在所難免。近幾十年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fā)后,美國、日本等國家采取多種措施,例如石油儲備、石油期貨市場,保障石油資源的供給穩(wěn)定,避免對經(jīng)濟和社會的巨大沖擊。這里有必要說明的是,美國采取了一種更為重要的手段,美元與石油形成利益共同體——石油美元,保障美國的經(jīng)濟利益和國際地位。國際交易中,美元與石油緊密掛鉤,美國靈活運用石油美元手段,以及期貨市場、現(xiàn)貨市場,影響了石油國際價格。
圖:全球原油年均現(xiàn)行價格及其指數(shù)
說明:左縱坐標軸表示原油年均現(xiàn)行價格,右縱坐標軸表示全部商品價格指數(shù)和原油年均價格指數(shù)。
資料來源:聯(lián)合國貿易發(fā)展會議(UNCTAD)。
圖顯示,1960~2011年期間全球原油年均價格及其指數(shù)。20世紀70年代以前,原油年均價格僅為7美元/桶左右,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態(tài)勢;21世紀以來,
原油價格開始大幅上漲, 2005年原油年均價格超過50美元,此后長期居于高位水平,2011年的原油年均價格超過100美元/桶。
其次,再看看中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計劃經(jīng)濟體制,石油價格由政府確定。改革開放后,中國油品價格逐步從完全由政府行政定價轉向以石油市場價格為基礎、與國際市場有控制地間接接軌的定價機制,經(jīng)歷了政府指導、價格并軌、國際市場接軌等階段。
1998年,中國政府將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確定為政府指導定價。同年6月,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出臺《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規(guī)定汽油、柴油零售價格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
中石油和
中石化兩個集團公司之間原油交易結算價格由雙方協(xié)商確定,價格由原油基準價和貼水兩部分構成,在上下5%的幅度內制定具體零售價格;兩個集團公司在國家規(guī)定的中準價浮動幅度內調整汽油、柴油零售價格的間隔時間一般不得少于兩個月。其中,汽油、柴油零售中準價格制定的原則是以國際市場汽油、柴油進口完稅成本(離岸價加海上運保費、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港口費用等)為基礎,加按合理流向計算的從煉廠經(jīng)中轉配送到各
加油站的運雜費,再加批發(fā)企業(yè)和零售企業(yè)的經(jīng)營差率制定。當新加坡市場汽油、柴油交易價格累計變動幅度超過5%時,由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調整汽油、柴油零售中準價格。
2003年,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改名為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對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修訂,將只盯住新加坡市場調整為同時參考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個市場,但維持以現(xiàn)貨市場價格為基礎的原則。目前,全球主要有五大石油現(xiàn)貨市場,分別是西北歐市場、地中海市場、加勒比海市場、新加坡市場和美國市場。西北歐市場分布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wèi)普”地區(qū),主要為德、法、英、荷等國服務,核心在鹿特丹。新加坡市場發(fā)展時間雖然短暫,由于地理位置優(yōu)越,發(fā)展極為迅速,現(xiàn)已成為南亞和東南亞的石油交易中心。因此,國內成品油的價格確定為,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以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為定價基礎,考慮到基本雜費、關稅,以及流通費等因素,確定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再由中石油與中石化在基準價上下浮動的范圍內,制定出具體的零售價格。當上月三地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時,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調整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
2008年12月,《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公布,進一步完善了新時期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主要內容有,進行成品油稅費改革,提高現(xiàn)行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不再新設立燃油稅;國內成品油價格繼續(xù)與國際市場有控制地間接接軌,成品油定價既要反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化和企業(yè)生產(chǎn)成本,又要考慮國內市場供求關系,既要反映石油資源稀缺程度,促進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保護,又要兼顧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因此,汽、柴油價格繼續(xù)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價格、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2009年5月,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了《石油價格管理辦法》,進一步確定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當國際試產(chǎn)原油價格低于每桶80美元時,按正常加工利潤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按照兼顧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jīng)濟平穩(wěn)運行的原則,調整汽、柴油價格。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國內外市場進一步相互融入。中國是對石油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每年大量進口石油產(chǎn)品,2011年凈進口原油2.5億噸,凈進口成品油1490萬噸。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波動,相應引起國內油品價格變化。2008年12月改革成品油價格機制以來,中國成品油價格調整達到17次,其中5次是下調汽、柴油價格(見下表)。
表:2008年成品油價格改革以來的成品油調整情況
次數(shù) 時間 調整內容
17 2012年3月20日汽柴油每噸均上調600元
16 2012年2月8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上漲300元
15 2011年10月9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下調300元
14 2011年4月7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500元和400元
13 2011年2月20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上調350元
12 2010年12月22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310元和300元
11 2010年10月26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230元和220元
10 2010年6月1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下調230元和220元
9 2010年4月14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上調320元
8 2009年11月9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上調480元
7 2009年9月1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上調300元
6 2009年7月28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降低220元
5 2009年6月30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提高600元
4 2009年6月1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均提高400元
3 2009年3月25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90元和180元
2 2009年1月14日汽油出廠價每噸降低140元、柴油出廠價每噸降低160元
1 2008年12月19日汽油出廠價每噸降低900元、柴油出廠價每噸降低1100元;航空煤油出廠價每噸降低2400元
最后,我們要特別關注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方向。2012年3月,國務院批準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2012年深化經(jīng)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深化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擇機推出改革方案。深化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并且要求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負責。目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是“22+4%”機制,即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政府即可相應調整成品油價格。這一機制的弊端是“助漲不助跌”,即
國際油價上漲幅度達4%時國內油價調整窗口開啟,而國際油價下降同樣數(shù)值時,幅度卻達不到4%,國內油價調價窗口不能開啟。
短期內,可考慮縮短油價調整周期(如縮減為5個或者10個工作日),以及增加油價的上漲幅度(如5%)與降低油價的下跌幅度(如3%)。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油品定價機制,這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市場競爭、稅費改革和收入分配等項制度,既要考慮中國的國情、經(jīng)濟運行情況,而且要關切相關方的利益,特別是消費者的利益、石油企業(yè)的利益,最終要與國際接軌,逐步走向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