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當國際油價還在每桶五六十美元的時候,大多數人的判斷都是:賣家虧了,買家得了便宜。
如今油價已經在30美元左右盤桓了一段時間,石油生產國的財政愈發(fā)吃緊,一些石油消費國也紛紛表示,過低的油價有諸多不利。
3月24日,博鰲亞洲論壇舉行了“低油價時代:新常態(tài),還是常態(tài)?”分論壇,參加這場論壇的嘉賓有的來自石油生產國,有的來自石油消費國,還有的來自能源投資領域。
雖然立場各不相同,但這些人卻在當天的論壇上達成了難得的一致:當前油價過低,應該回到50美元以上。
專業(yè)投資人因油價大跌慘虧
“我在55美元買入,因為我以為會再漲上去,結果我輸得很慘。”哈薩克斯坦歐亞資源集團CEO索博卡談起自己的投資,還是有些心痛。
主持人問,各位對今天這個油價感到驚訝嗎?眾人的反應可謂異口同聲。“兩年前我在這里開會,沒有人想到油價會到現(xiàn)在這個水平,”索博卡說,“我想世界上也沒什么人預測到,如果有的話,那個人真的應該來參加咱們的討論。”
關注石油的人可不少,為什么這么多專家都沒能猜到?論壇的嘉賓們大致將矛頭指向了兩個因素,一個是新科技,一個是中國。
隨著頁巖油技術的成熟,石油生產的周期被大大縮短,美國在短時間內成為可以與沙特比肩的石油生產大國,而科技進步還在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石油行業(yè)版圖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高級顧問十市勉如是說。
中國經濟的放緩是不是石油價格下跌的原因之一呢?在場的嘉賓也都說,這也不能都怪中國。
作為臺上唯一的中國嘉賓,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韓文科發(fā)言認為,中國經濟的放緩既有自身原因,也受到國際影響。“如果世界經濟不是這么不景氣,中國的‘新常態(tài)’會比現(xiàn)在好一點,能源需求也會比現(xiàn)在好一些。”
買家賣家都不愛低油價
自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一路下行,至如今在每桶30美元左右盤桓已有一段時間。雖然產油國表達了限產的可能性,但巨大的供需差距仍然存在,當前低位震蕩的局面一時恐難以破局。
沙特、俄羅斯等多個產油國財政頻頻告急,經濟增長陷入停滯或者衰退,地緣政治也因此變得更加復雜。
油價下跌的直接受害者當然是石油輸出國,可是如今油價跌至40美元以下,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石油消費國也在出臺各種政策,抵消低油價的沖擊。
“一年前,油價在五十到六十美元,我當時的判斷是,對于中國來說低油價是利大于弊。”韓文科說,“現(xiàn)在油價30多美元了,壞處已經超過了好處。”
在中國,PPI負增長已經持續(xù)了40多個月,油價大幅下跌無疑更加劇了工業(yè)通縮。與此同時,石油企業(yè)利潤大幅下降,石油投資減慢,國家稅收受損,清潔能源產業(yè)發(fā)展也受到阻礙。
消費國抱怨,來自石油生產國的嘉賓卻提出,低油價還有硬幣的另一面。“我是很樂觀的,馬來西亞其實在抓住這樣一個機會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馬來西亞能源部前部長陳華貴說,過去馬來西亞過于依賴石油,很多行業(yè)發(fā)展不起來,現(xiàn)在油價低了,我們反而有了發(fā)展這些行業(y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