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頁巖油已經被歡呼為能原革命,大家都在盼望能對全球石油價格有實質影響。油價未來會下降嗎?
答案估計是否定的。因為國際油價并不是由供求關系簡單決定的,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數據看,國際油價就是一個悖論。
頁巖氣在美國的成功,使得美國每單位天然氣價格僅為歐洲的五分之一、東亞的六分之一。頁巖氣增產造成天然氣生產虧本后,美國公司紛紛轉向頁巖油,頁巖油幾乎貢獻了美國石油增產的全部。
美國能源獨立的前景,讓全球能源格局變化再次引人關注,尤其是美國對中東石油依賴降低被猜測為將引起連鎖反應。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的研究顯示,美國從中東主要是沙特進口的石油平常年份只占其國內石油消費量的9%,1973年以來最高只到14%。這表明外界普遍預期,美國能源獨立會促使美國從中東撤退,以及美國在中東主要是為了獲得石油資源顯得不足信。
油價與歐佩克組織對石油產量進行控制的關系更大。1973年,石油平均價格為每桶13美元,彼時全世界石油需求總量為5500萬桶,歐佩克成員國貢獻了3000萬桶,占總供應量的54%。
40年后的2012年,歐佩克石油產量依然維持在3000萬桶,石油消費量則上升至8800萬桶,歐佩克占世界石油供應量的比重降至33%,價格卻已漲至平均100美元/桶。
在這段時間內,石油不可逆轉地成為普通生活的必需品,可資佐證的數據是:全球保有汽車數量從1973年的2500萬輛,到2013年可能突破10億輛,全球人口同期從40億增長到70億。
價格上漲為什么沒有推動產量上升?因為目前全球大石油公司,尤其是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都在政府控制之下。石油是這些國家的政策工具,利用石油美元,這些國家支撐起國內的高福利社會。
另一方面,歐佩克整體顯然通過控制產量維持高油價,造成40年歐佩克石油產量維持不變,只是在成員國之間有所變化。
隨著產油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產油國自身消費量增長也很快。以沙特為例,其國內消費量已經占到產量的60%左右。未來沙特也可能成為石油進口國。
這也意味著,美國能源自給率提高釋放出來的石油,不一定能流通到全球石油市場。但同時,全球石油消費量還呈現上升趨勢,油價怎么可能降?
此外也存在另一種可能,產油國產量向后發(fā)的非洲、拉美以及中東的伊拉克等國轉移,它們將成為未來石油市場的主角。
但所有產油國對石油資源的控制能力都超強,石油也為各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福利提供了很多基礎,不可能低價出售石油資源。
美國迅速增長的頁巖油產量,初期肯定會留在國內,去年以來WTI和布倫特原油的差價顯示出頁巖油的影響在美國國內。
至于國際油價,不可能立竿見影。即使美國石油大規(guī)模出口到全球市場,也會按照市價,而不是低價。
各石油消費大國要考慮的更迫切的問題,應該是尋找可靠、可持續(xù)的石油供應國,保證未來石油的供應安全,而不應對國際油價和國際市場存太多幻想。